最新消息學會簡介組織成員活動報名會員專區學會會訊相關連結留言討論檔案下載
回首頁
期刊別台灣社區衛生護理學會 2016 年會訊
文章類別會員園地&經典人物訪談
主題社區護理人員於獨立型態居家護理所的角色發展與困境 ---陳智菁居家護理所負責人 陳智菁
文章內容

社區護理人員於獨立型態居家護理所的角色發展與困境

                               陳智菁居家護理所負責人  陳智菁

  ● 社區護理人員的角色發展

    對於長期照護的病人,護理是『全人、全程、全家、全隊的照護』。當慢性病人從醫院出院回到社區,照護的目標是:避免併發症產生(如肺炎、壓瘡、泌尿道感染);降低再入院率;儘可能維持或延緩功能退化;提供病人身、心、靈的照護。照護重點從醫療轉為照護:強調每日照護工作,照護品質,和主要照顧者習習相關。社區護理人員的角色是:1.早期發現,早期治療。2.督促病人規則服藥,達成醫療目標。3.提供照護指導、護理衛教和護理諮詢,實現照護目標。4.社區資源連結、介紹和分享。5.協助管路更換,避免病人和家屬醫院往返奔波,減輕家屬照護負荷。

●  開設獨立型態居家護理所的動機

    2008年,我高齡88歲失智症的奶奶,不慎跌倒大腿骨折。我毅然決然辭去工作,回家照顧,陪伴她住院開刀至可以下床走路。因為我知道,這是一個重要關鍵期,照顧的好壞,決定日後她是否可以再下床走路。照顧之餘,因緣際會,我開業成立獨立型態居家護理所。

    依據護理人員法,鼓勵資深護理人員創業,開設獨立型態居家護理所,可以為社會帶來多贏局面。

一贏:對資深護理人員而言

1. 工作時間彈性,方便照顧家人(年邁父母、年幼小孩)。

2. 自主性強、發揮護理獨立功能。

3. 薪資與努力付出成正比。

4. 延長護理工作壽命,護理經驗可以補足護理人員體力不足。

雙贏:對病人和家屬而言

1. 在地化、專責護理人員服務。

2. 與醫院附設居家護理所比較,交通費支付減少很多。

3. 顧客至上,有24小時諮詢專線以及訪視服務。

4. 決策扁平化,病人問題能快速有效獲得解決。

多贏:對健保局而言,病患的醫療支出會降低且照護品質會提升。

    因為獨立型態居家護理所個案來源不易,所以會用心照護個案,以避免個案住院。同時也會重視照護品質,建立良好形象及口碑。

  ●  獨立型態居家護理所的困境:

 1.個案來源不易:通常身上有管路的個案出院時,醫院出院準備服務大多會將個案轉介至自己醫院的居家護理所。唯有在照護狀況多、經濟困難等,才會轉介到獨立型態居家護理所。個案來源大多靠口碑、需要大家介紹,著實不易。

 2.大環境不友善:

(1).個案申請居家護理服務時必須檢附醫囑單。個案門診時會請醫師開立健保居家護理醫囑單,醫囑單內需填寫醫師身分證字號,很多醫師拒寫身分證字號,造成此份醫囑單無效。

(2).某些醫院醫師對居家護理不瞭解,直接拒絕為個案開立健保居家護理醫囑單。

(3).某些醫師會被醫院要求不可開立醫囑單給外院居家理所,甚至遊說個案和家屬接受醫院附設的居家護理服務。

3.健保政策再討論:健保局規定居家護理個案,居家護理醫師訪視最少每四個月訪視一次,最多每二個月訪視一次。事實上:

(1).健保局已規定,病人回診拿藥時都要親自到場。因此,病人每月固定回診,或拿慢性處方簽二或三個月回診,都已經有醫師診治。即使病人身體不適,家屬也會馬上送醫。自己的醫師最瞭解病人病況和預後,如果回診時可以協助開立居家護理醫囑單,這樣可以減少病人經濟負擔(醫師訪視費和交通費),更可以大大減少健保支出。

(2).醫師訪視人力短缺。ㄧ個診3小時,醫師在醫院可以看診50人,在居家可能只看診4人,經濟效益差、又要在外奔波。即使醫院附設居家護理所,醫師訪視人力安排也很困難。獨立型態居家護理所更是難上加難,除了給付優渥醫師訪視費外,常常還要加上朋友間情意相挺。

(3).醫院附設居家護理所,主治醫師大部份不願參與,而指派住院醫師,住院醫師也經常換人。經常醫師訪視時,家屬需重新告知病史,醫師也需再次認識病人,對雙方都是很大負擔。

(4).居家護理醫師訪視時,醫師主要是開立居家照護醫囑單和填寫醫師訪視記錄單,身體評估和回應家屬問題。如果病人病情真的有變化,也是要送醫診治。在醫院醫師可以藉由抽血檢查、放射線檢查、心電圖檢查等協助判斷,並開立藥物治療,才能有效處理病人問題。因此,有些醫師認為居家護理醫師訪視的實質成效不大,感覺很浪費時間。

(5).健保只給付醫師訪視費用,未同時給付護理人員費用是不合理的,因為都是護理人員接送和協助醫師訪視。在醫院醫師看診時常需要護理人員在旁協助,居家護理醫師訪視時,更需要護理人員隨行。因為,他們對案家成員不熟,有安全考量。他們對案家住址不熟,找路困難、浪費時間。如果讓醫師自己去訪視,可能會找不到願意配合的醫師。

(6).居家護理個案,大部分都是不可逆,需要長期使用鼻胃管或導尿管。少部份管路移除,是經由居家護理師的評估、衛教指導和訓練後移除。病人或家屬更是關心,也會主動詢問是否可以移除管路?居家護理師應該有能力開立居家護理醫囑單,判斷多久更換管路ㄧ次。因為這本來就是工作的ㄧ部份,衛教指導和依病人狀況調整管路更換時間,避免病人感染住院。

(7).對家屬而言,居家護理醫師訪視成效有限,且需要支付訪視費用和 交通費,又要配合訪視時間,家屬滿意度不高,甚至拒絕。對居家護理所來說,醫師訪視意願不高,病人訪視成效有限,且需要浪費護理人力陪伴醫師訪視。對健保而言,這麼多的居家護理個案,這麼多的醫師訪視次數,這麼多的健保費用支付。如果居家護理師可以開立『護理醫囑』,延長居家護理服務時間;如果居家護理師可以視病人狀況,安排醫師訪視;如果居家護理醫師訪視可以再修訂,健保將可有效節省大筆費用支付。

4.健保政策再討論:居家護理被嚴格限制訪視次數,矽膠鼻胃管和導尿管每個月一次;橡膠鼻胃管和導尿管每個月二次;每月再多給付一次超次服務,必須檢附護理記錄,但是超次核減率超高。事實上:居家護理個案,都是長期照護個案,失能、活動力低、長期臥床、抵抗力低、營養狀況也可能不好、日常生活依賴他人。首要照護目標:避免併發症產生(如肺炎、壓瘡、泌尿道感染);降低再入院率。因此,管路更換次數完全以個案狀況為考量。居家護理費用的申報,往往依現行規定申請,超出部份早已自行吸收。如果健保局深入研究,將可發現居家護理服務能有效降低個案門診率和再住院率,為健保局省下大筆醫療費用支出。     

  ● 未來展望

    長期照護的重心在照護而非醫療。長期照護該加強主要照護者的照護技能、強化社區資源、減輕家屬照顧負荷、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長期照護最重要的照護人員是主要照顧者、照服員、外籍看護,病人日常生活所需完全依賴他們,病人照護品質的好壞,和他們息息相關。做為居家護理師,每月才去服務病人1-2次,時間非常有限。每次訪視關心病人狀況、回答照護病人問題、教導照護技巧。同時也關懷照顧者,因為照顧好他,才能幫我好好照顧病人。

    常常接到家屬請託協助找照服員,因為外籍看護要去體檢或休假。或常聽到家屬抱怨,照顧疲累,想休息卻放心不下。為了照顧好照顧者,連結資源,創立服務。本所開始辦理照顧服務員訓練,承辦衛生局居家喘息業務,提供自費居家服務,期望能夠滿足長期照護病人和家屬的需求。

    「鄰里照護」(Buurtzorg)掀起荷蘭居家照護產業的革命,它以護理人員為主導、以顧客為中心、以社區為基礎、再加上政府經濟支持,成功連結社區資源改造以家為基礎的照護模式。我非常認同「鄰里照護」的模式,若將荷蘭的「鄰里照護」和臺灣的「居家護理所」模式做比較,將發覺「鄰里照護」的兩大主軸為居家護理師和照服員,致使個案源源不絕;而「居家護理所」卻只有一個主軸-居家護理師,所以個案來源有限,同業競爭激烈,常有倒閉危機。所以,「鄰里照護」的照護模式以社區為單位,將居家護理師和照服員連結在一起,服務對象是同一人,由護理人員指導照服員,照服員協助照顧病人,共同達成照護目標。

    荷蘭「鄰里照護」模式的成功,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有關。臺灣的「居家護理所」如果能再承辦居家服務,協助訓練照服員、指導照服員照顧病人,以社區為基礎,不就是「鄰里照護」的模式。臺灣獨立型態居家護理所很多,注入能量,很快「鄰里照護」模式就能在臺灣遍地開花,而且更成功!


台灣社區衛生護理協會粉絲團